朝聖日記 (八)

離佛寺不遠處,有座磚土和合的塔,不太高,很荒涼殘舊,似乎沒有人整理。此塔就是紀念佛陀回返人間的盛事,並有阿育王石柱一根,柱頭刻大象一隻,用亭子護著。為何沒有人好好照顧呢?據印度導遊光明說,因為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都爭著說這是自己的聖地。印度教徒認為,佛陀回返人間時,天神釋提桓因也陪著下來,帝釋天是印度教的一位天神,所以此聖地應該是印度教的。我聽了覺得有趣,但不願多想,只希望佛教徒與印度教徒互助合作,先把磚塔修好,才是正事。

在印度巡禮佛教聖地多日後,從諸位導遊口中,以及實際的觀察中,我覺得佛教在印度,實在是弱勢的宗教,因為除了在聖地之外,其他地方幾乎完全不見有任何佛寺和僧人,反而印度廟和清真寺則偶而會出現在路旁,但也不像美國的教堂那麼多。很有意思的是,在有佛寺的地方,本地僧人會受香客供養,印度教徒也會拿香給來客,賺些香火錢。在印度教徒的心中,釋迦佛也是梵天神的示現,是應該恭敬禮拜的,佛教徒也不排斥濕婆像,正因為這種神佛互融,神佛不分的信仰影響,再加上回教徒的破壞,印度佛教終於逐漸衰落。近二、三十年來,由於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來印朝聖的人數多了,政府才設法慢慢地把聖地景觀恢復和保護。但由於貪污嚴重,行政效率差,所作的修建,不是質劣量少,就是根本不做,把錢吃掉。由是之故,我們要捐款的時候,也不得不問問,誰管財務,用在哪裡,由佛教僧人主持的就多捐些,看不見出家人的聖跡,就隨意樂捐。如果這些香客的捐款能改善當地人的生活品質,也是件好事,怕的就是給少數人把持。

在僧伽施塔上誦經回向後,馬上又乘車出發,向安克拉前進。中途,找了一個加油站附近的空地午餐,還好沒有什麼蒼蠅,氣溫不高,大家也吃得非常開心。最難得的是,不遠處有一廁所還算乾淨,大家可以輪流使用。這一路過來,我們已練就一身功夫,只要車一停,要方便的人就從容下車,自在地找個地方解手,而且速度也愈來愈快,不像剛開始那麼拖拉,左看不是,右看不對,總是找不到合意的方便處。

到了安克拉,主要是參觀有名的泰姬瑪哈陵。此陵是撒迦汗王為紀念其所寵愛的王妃──泰姬瑪哈而興建的一座陵墓。據說建築物牆上,原本是用各種寶石所裝飾的,但現在已被挖撬一空,導遊說很大部分是被英國人拿走了。此陵的最大特色不只是整體外觀的對稱,最不容易的是用石頭嵌石頭的手法,把裡外牆壁設計得精巧而平整,了無匠氣,極是難得。只是在如此莊嚴壯觀,美輪美奐的觀光名勝,周圍的環境、街道仍然是髒亂而無秩序,非常不協調。其實印度是文化古國,如果好好整理、開發,它能提供的知識,藝術寶藏不可限量,讓旅行者,有參考不完的歷史資料,豐富見聞。

遺憾的是,薩迦汗王後來在宮廷鬥爭中,被奪權的兒子囚禁起來,讓他住在河對岸的紅堡中,遙望泰姬陵七年而死。兒子把父親的棺木也安葬在泰姬陵中,但故意不放正,以示不滿。據領隊小光說,這個兒子雖然手段殘忍,但卻很勤政,他非常不贊同父親調動兩萬民工,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來建造泰姬陵,因為太勞民傷財了。

三月二十四日 星期一

今日上午七點,去紅堡參觀,這是摩兀王朝歷代君王慢慢修建起來的一個城堡,外有護城河,內有各種防禦設施,使統治者可以居住又能確保安全的一座石城。城堡的上下裡外,幾乎全是石材,堅固而精美,也是一座藝術寶藏,與泰姬陵相隔一條河,遙遙相對。據說薩迦汗王本想在建好白色大理石的泰姬陵之後,再為自己建一座黑色的陵墓,想不到兒子把他囚在此城堡中的一個房間裡,無法再做任何事情。

離開安克拉,我們就直接向新德里前進,那是我們抵達的第一站,也是離開印度前的最後目的地。小光計畫帶我們參觀博物館,並瞻仰珍藏在館中的佛舍利之後,再逛逛街,就可去機場搭機離印。

一路上為了讓大家不要覺得無聊,小光設計了一些有獎問答,讓團員們複習一下我們巡禮的聖地和其中一些故事的內容,他逗得大家笑聲不斷,並爭相回答。接著又邀團員發表朝聖心得,我見人人各抒己見,內容包羅各方人事、感想,其共同處就是大家都覺得此次來印朝聖,不虛此行,收穫很多,歡喜無限。最值得慶幸的是,整團人和樂融融,好像一家人,有依依不捨的感覺。

由於司機對新德里的路不熟,我們連續乘了六個鐘頭的車,方於下午四點鐘抵達餐廳吃午餐。因為時間有限,原計畫的行程都要取消。我見大家都能隨遇而安,隨緣應變,確實具足了朝聖者應有的修養,甚是難得。

吃完餐點後,我們去了一個購物中心隨意走走。傍晚的街道,很是熱鬧,有裝修講究的商店,也有路上搭蓬的小販,四周不但人來人往,更有牛隻路中漫步,有的累了,就在地上躺着,牛不理人,人也不管牛,大家都互相包容,或彼此視而不見。只是街上牛糞處處,讓人不得不小心迴避,平添一份心理負擔,這也是我對印度任意讓牛隻到處亂跑的憂慮,因為社會對牛的放縱,已嚴重影響交通安全,以及環境衛生。

半夜的班機有些延誤,航空公司雖有招待餐飲,但餐廳空間太小,根本無法接待眾多的旅客。我們隨意各處走走坐坐,更見識到印度各種行政之散亂。這些現象,也令我深深同意,大眾教育是一切建設的基礎,沒有好的教育和修養,一切規章制度,都發揮不了作用。從佛法的角度來看,世間的和樂,也仰仗每個人的正見、正行來成就,沒有正知見的人,無法自度度人,社會的問題和陋習,也無法徹底消除。兩千五百年前,佛陀就在印度提倡四姓平等,想不到兩千五百多年之後,印度的階級觀念還是無法完全打破。從這件事情上,我們也看到,度化眾生之不易,治理群眾之困難。現在印度已晉升為金磚四國之一,我希望它的政治、經濟,能不斷地提升和進步,讓這個十多億人口的大國,能衣食無憂,更祈望佛法能於印度,再次興隆,如皈依佛教的印度開國元勳安倍克博士所願,令群眾平等相處,徹底消除婚姻、工作上的種種不平等待遇。

夜機升上天空之後,一切行程似乎就在那一刻嘎然而止。每位團員身體雖然疲倦,但內心都洋溢着滿足和歡喜。我一覺睡到香港時,才驀然記起,另一個新的行程又將要開始了。

後記

三月二十四日晚搭機離開新德里時,印度朝聖的活動也正式圓滿結束。兩個星期的行程,雖然每天都馬不停蹄,但我們的內心卻是安穩和歡喜的,因為所到之地,幾乎處處都是與佛有緣,令我們自然地念佛憶佛,朝夕不離,真的是佛在心中了。其次,此次同行者,大家都是彼此的善知識,人人互相關懷,互相照顧,在真誠中,各盡本份,各展所長,令每日的活動,都在相見歡喜的氣氛中,愉快的度過。在我個人方面,除了給大家每日講講說說,幾乎無事思量,腦筋全面休息。因此,雖然夜間睡得不多,但一路上精神非常好,值得慶幸。

有人說,印度落後台灣三十年,我不知準不準,但根據我們經歷的實情看,印度的基礎建設和衛生情況,的確有待改善。由是之故,欲朝聖者,應先調整心情,用不求享受的態度,接受當地的一切。事實上,與當地民眾一比,我們的衣食住行,都是一流的,我心中有時反而有些慚愧,只可惜能力不足,無法濟助周圍的大眾。

去印度朝聖,選對季節固然重要,但適當的帶些保健品和用物,也會很有幫助。我覺得帶些Air Born和口罩是很實用的。為防止瀉肚引起的病變Jarro – Dophilus EPS也很有用。在朝聖期間,我最擔心的就是怕有意外和團員生病。此次大家能順利、平安,歡喜的朝完八大聖地,是佛陀的慈護,也是大家的福氣。

身為佛子,有機緣朝禮聖地,堪稱是一種福氣和幸運。因為在朝聖的過程中,人們似乎又受到一番潔淨的洗滌,讓內心充滿法味,以及見賢思齊的真情,想想千餘年前,法顯大師、玄奘大師等高僧,都是徒步萬里,經多年的歲月才能一一巡禮佛跡,而我們在兩週之中,就朝遍八大聖地,實在是不可思議。今天的印度,雖然不是佛法興隆之地,各處的環境,又普遍的貧窮落後,但它是佛教發源地的事實,卻永遠不會改變的。近數十年來,世界各地佛教徒到印度朝聖,十分踴躍,一時間雖不能帶動當地佛教的開展,但促使尼、印政府重視聖地,保護聖地,已是不爭的事實。

在世界各大宗教中,可能是因為佛教徒了解緣起和無常的道理,我們對聖地的執著,也就不如他教強烈,因此在歷史中,佛教的寺塔、僧院,不管遭受異教徒的何種破壞,我們只會重建,不會生怨。多年前,目睹阿富汗巴米楊大佛被摧壞的報導,我胸口一陣酸痛,感嘆破壞者的愚痴。但依法如理思惟後,倒也不起仇恨之念。我想這是佛教的特色,也是佛教在兩千五百多年中,從來不發動宗教戰爭的原因。

雖然因緣法都有生有滅,但反過來說,有滅也就會有生。身為佛陀的弟子,我們要效法佛陀,轉變因緣,創造因緣,不能說一切法無常,就守株待兔,讓不穩定的因緣來主宰我們。因此,我覺得當世界各地的佛教愈來愈興盛的時候,到印度朝聖的人也會愈來愈多。甚至有的就留在印度長期弘化,是不是有一天印度又會轉變成佛法興盛之地呢?從有滅有生的觀點講,這絕對是可能的。譬如近代歷史中的安倍克博士,帶動千千萬萬的印度教徒皈依佛教的事實,就是最好的證明。

朝聖的行程要圓滿,重點不在吃得好和住得好,主要的關鍵是誠敬心和慈悲心。有誠敬心者,所到之處,處處有佛,內心歡喜不盡;有慈悲心者,每日與眾同行,日日都是諸上善人,聚會一處,喜捨無量,人與人之間,絕對不會斤斤計較。

很幸運,在十餘日的朝聖活動中,我們一團人,大家都是有誠敬心和慈悲心,令每日的行程,都在莊嚴而溫馨的因緣中度過,令人回味無窮,記憶深刻。但願所有同行者,身心安樂,福慧無量。(全文完)

宏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