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懺功德

從經律二藏的記載中看,懺悔是佛門修行的基礎,假如一個人有過而不知悔改,那是無法度化的。

在印度根本佛教的僧團中,佛陀經常要調理僧事,藉著各種事故的發生,一方面告誡有過者要懺悔,同時也漸次將戒律制定起來,作為僧眾共住、共修的依據。據說,佛成道後十二年間,無須戒律,直到有比丘犯了過失,才開始制戒。

從過程上看,能懺悔者,一定是先具有慚愧心,否則很難發露懺悔。有慚愧心者,又必定是具足了明辨是非的反省能力,否則何來慚愧。因此,懺悔乃是自省後的結果,其推動力是源自內省的一種功夫,那是成佛作祖的根本。

在《雜阿含》第一一○八經中,有一段記載說,甲比丘冒犯了乙比丘,後來甲比丘知過,就向乙比丘懺悔,但乙比丘不接受。佛聽說此事後,就呵斥乙比丘,告誡他,不接受別人的懺悔是不如法的。從這段經文看,學佛者不但要知過懺悔,同時也要接受他人的懺悔,原諒改過者。

佛教的懺悔觀傳到中國後,經過一些祖師大德的整理和編寫,又開創了新的懺悔法。原本印度佛教的懺悔羯摩法,已將懺悔的方式,作為處理僧事的一種規則、制度,但中國佛教則把它發展成自修或共修的一種儀軌,深深影響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。

今年(0八年)十月初,玉佛寺舉辦的梁皇法會,就是南北朝時代,由梁武帝延請寶誌禪師等高僧所制作的一種懺法,全名為「慈悲道場懺法」,因與梁武帝有關,所以也簡稱為「梁皇寶懺」。

近代中國佛教流傳的懺本很多,但基本上,所有懺法都是以懺悔、發願、禮敬、讚詠為其內容。因此,當我們參加共修的時候,有時要跪念懺文,了解善惡因果和超凡入聖的道理;有時要讚詠諸佛菩薩功德,以提起見賢思齊之念;有時則需虔誠禮拜,以期能消除我慢之心。這些懺法,代代都有很多感應,令人業障消除,離苦得樂,所以傳統佛教的寺院裡,至今還是常把禮懺作為大眾共修的一種方法。我覺得,一個人如果真懂得如何懺悔和發願,生活中的煩惱一定可以消除,想要成就的事情一定可以完成。因為,懺悔能令三業清淨,發願能使善緣具足。

宏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