緬柬參訪瑣記 (一)

前言

近十餘年來,經常有人和我討論有關緬甸的一些變化;大家都關心那裡的時事、政局、更好奇當地的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。在閒聊中,有的人也會提問:什麼時候組團去緬國參訪?其實,我並不喜歡帶團旅行,總覺帶一批人出門,責任重大,可不為則不為。另一方面,平日在寺裡已忙得難有自己的時間,偶而出門換個環境,不想再增加任何事務,因此,多年來,一直沒有意願組團去任何地方。直到二00六年春,帶居士們去印度朝聖後,總算破了記錄;也因為有印度之行,間接的促成了緬柬之旅。

究竟緬甸是不是值得一去呢?我的看法是:如果怕熱、怕脫鞋、怕沒有一流物質享受的人,暫時不要考慮。若沒有以上顧慮的人,則應找機會早日去緬甸參訪,欣賞那裡的樸實民風和自然景色。物別是學佛的人,更應朝禮一下仰光的大金塔和埔(浦)甘的塔群,那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佛教聖地,配合著民眾的虔誠,真的會令人感覺自己已置身佛國淨土。緬國雖然落後,但不貧窮,它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;緬國的基建雖然不如先進國家,但社會的公民道德,非常良好,在公共場合,群眾總是謙和有禮,尤其是在佛塔的地方,只聞優揚的誦經聲音,很少有人會大聲喧嘩。可能正因為緬甸沒有什麼重工業,所以大部份的環境都潔淨無染,處處可見碧藍的天空;每日吃的食物,也多是有機蔬果。如果有人喜歡雲南風味,到緬甸時,也可以好好品嘗。據中國駐緬大使館的調查,居緬華人約二百六十萬,我想其中有大半是雲南人,所以,特別是在中北部,雲南食物非常普遍。每次我回緬甸,除了探訪親人,吃吃家鄉的食物,也是一大樂事。

柬埔寨之行,是最後決定的。本來計劃參訪過緬甸,即由緬直飛雲南,但經歷一番商議,覺得吳哥窟勝過麗江、大理的山水,所以才在不怕多飛轉機的情形下,一心前往柬國,了解一下該國在婆羅門教和佛教的影響下,修建出來的雄偉塔廟。柬國比緬甸溫熱,但參觀時不必脫鞋子,習俗在相似中,又和緬甸有些不同。在五六百年前,這個曾雄霸中南半島的富裕民族,只有當我們親眼看見大、小吳哥城中的偉大工程建設,才會真正的深信那是歷史事實。柬國之行,不但見證歷史,同時也是鍛鍊體力。每日出外參觀,經常要徒步爬上爬下,沒有一些脚力,還真難細看工匠們的種種雕刻。近十二年來,聞吳哥之名,來參觀的遊客,絡繹不絕,暹粒城中,處處都是旅館,似乎全城的人,都為吳哥的觀光事業而忙碌著。

此次遠行,我在緬甸會見了三批居士。第一批是:陸志華、邱惠楠、李焯芬、李美賢、潘淑冰等,他們從香港直接來緬,大家會合後,各處遊訪了六天。第二批是張景華、李麗英、唐惠珍、李鳯蓮等。他們基本上是自由行,由續超師帶隊,由於行程機動,人又少,所以她們去的地方也最多,個個都玩得很開心,我和她們在仰光聚了兩次,感覺她們已把緬甸當家鄉了。第三批是陳荣嬌、徐忠輝、李玉玲、盧國卿、盧陳敏真、盧國安、陳燕桃、劉新金、林仁傑、林如蓉、梁茂承、楊妙雲、邱慈賢、祝擎寰、王一安、王偉頤、黃大鳯、高光輝、王欣欣等,他們從美國出發,十月十三日中午抵緬,我的旅行日記,就是寫這團的整個行程,每日隨意用文字作些記錄,一者為此行留念,二者提供給有緣者參考,多了解一些緬、柬的情況。今年春,我曾設法在香港書店找有關緬甸旅遊的資料,沒想到幾個店裡一本都沒有,因此,我才下定決心趁參訪時,盡力寫些文字,介紹緬甸。

由於人在旅途中,有時也會常忘近事;再加上緬國的歷史資料也各有出入,不盡準確,因此,文中所言,若有差誤,尚請讀者不吝指正。

旅緬日記 (二0一二年)

十月十三日 星期六

今晨的九點鐘,我隨車去機場送張景華等離開,同時就接陳榮嬌等抵緬。其實他們乘的是同一架飛機,由台北直飛仰光,然後再折回,直飛台北,對來回的台灣旅客,非常方便,不需轉機。由於我原來的行程是先到香港,所以必需在頭一天先到桃園住宿,第二天才能搭清晨七點一刻的班次出發來緬。

此次來緬,第一段是陪五位香港的居士,第二段是陪美國來的會友。兩天前,我才由北緬回來,今日又要開始另一行程,所以這趟回緬,每日都在路上,每日都在參觀地方,與過去的經驗,大不相同。其實,我雖在緬甸住過十三年,但很多地方還沒有參訪過,此次帶大家到各處走走,也是機會難得。

華航班機準時抵達,拿了行李,全團團員就去鄒玉蓮家中吃午飯。玉蓮是續超師母親的義女,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,非常好客,她姊姊心蓮煮的雲南食物,令居士們吃得非常歡喜。她家中有隻從台灣帶回來的小白狗,很聰明、乖巧,也很有個性。

下午到旅館辦好入住手續後,即前往巴罕區的中華寺,那是我小時候出家學佛的道場,現在由宏通師主持。由於寺近大金塔,門前的馬路車多人多,非常熱鬧。仔細觀察一下對面的房子已經拆了,正在建新樓,但旁邊的小舖子,還是依然如舊,一點都沒變。在寺裡喝茶後,吃吃芭蕉、柚子,大家倒也不覺辛苦,繼續去觀音山參訪。

觀音山是我童年常去玩的地方,已往生的住持永進老法師與我師父很有緣,經常相約見面,大人們閒聊時,我們一群小孩就在園中各處玩耍,因此與現任的住持根亮法師很熟。不巧他不在寺裡,由弟子祖興法師接待。可能是中華寺打電話通知,常住將六十多位比丘、沙彌全部集中在佛殿等候接駕。突然間看到那麼多沙彌我也有些驚喜。想不到根亮法師那邊還是很有心,要繼續為緬甸的華人佛教,培育僧才,值得讚歎,

離開觀音山後,一轉彎就到喬塔基,這裡供著一尊巨大的臥佛,不是涅槃相,乃是休息狀,導遊說,每逢看見佛的右手聳起,腳微彎曲,腳掌有些措開,那就表示是休息的姿勢,

趁著天邊沒黑,我們迫不及待的再去本次來緬的主要目的地─大金塔。此塔據說是建於兩千五百年前,有緬甸商人去印度禮佛,獲得八根佛髮回國後,即供奉於此。當初塔高廿七呎,後來經不斷加建,現在共高三百六十七英呎。當太陽快要下山時,氣溫漸冷,禮佛、參觀者也特別多。不過無論人怎麼多、氣氛總是歡喜祥和,不像中國旅遊區的吵雜和爭掙。在緬甸旅遊,不論走到那裡,大家總會互相禮讓,特別是對待出家法師,更是尊重恭敬。塔的四周圍坐著大批人群,有緬甸人、泰國人、韓國人、日本人、中國人等東方國家的朝拜者,同時西方人也一批一批的到處可見,據說以歐洲人最多。緬甸開放後,國外知名度提高,國內也消除了過去的政治緊張。

晚約七奌,再回玉蓮家晚餐。由於她家中的緬甸管家不贊同讓居士們與我同桌吃飯,因此今日三餐都是單獨受供,分開來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