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聖日記 (四)

比起中國的一些名山勝地,七葉窟並不算高,約三十分鐘左右,即可到達山頂。上面有一石窟,面積不大,如何可容五百大阿羅漢在此結集,就需要有些其它的解釋了。我們選了一處平整的空地,一起誦經做早課,在清風徐來的高山上,梵音悠揚,使人法喜充滿。

七葉窟是佛陀常去禪坐的地方,為了方便佛陀,頻婆娑羅王又捐了竹林精舍,就在山腳附近,相去不遠。現時的竹林精舍,聽說是由日本佛教團體管理,他們在園中種了許多竹子,走在裡面,非常陰涼。

離開竹林精舍,再乘車去靈鷲山。現在可以坐纜車上去,很方便。我們這團人,有的有懼高症,不太敢坐,但最後還是平安到達山頂。在山上,日本佛教團體建了一座和平塔,非常高大。在繞塔時,我為大家講解了經行的方法。不過由於天氣愈來愈熱,我怕有的人赤腳走在大理石上太燙,最後只好加速步伐,早些結束。

離開和平塔,再走一段路,才能登上佛陀當初講經的說法台。那裡巨石無數,有一個尖頂,狀如鳥頭,嘴巴張著,小李說那是鷲鳥聞法時的興奮表情。說法台下面有一個石洞,可容二、三十人,據說玄奘大師曾在此避雨。

參觀朝拜完後,已是日正中午,非常炎熱,大家走得渾身是汗。不過一夥人走走停停,談談說說,互相照顧,互相扶持,也不覺得太辛苦。最難得的是,費肇嵩的大姊,由於心廣體胖,走在既斜又不平的石塊路上,非常吃力,不小心扭了腳,幸虧有隨團中醫林仁傑居士馬上為她拉正,由兩人陪扶著,也終於順利地走下山來。見費大姊雖走得氣喘吁吁,但仍是滿面笑容,偶爾還講幾句笑話,令大家笑成一團,實在是非常有涵養。

回旅館午餐後,再次與印尼來的朝聖團相遇,其中有位比丘尼依教法師,是三十年前認識的,大家相見甚歡,借用餐後的一點時間,閒聊了十來分鐘。組團單位是佛光山在印尼的道場,由於幾團人都是佛弟子,每次相遇見面,大家都非常親切和歡喜。

下午兩點鐘離開王舍城,行車兩個多小時,才到達菩提伽耶──正覺大塔。我們去朝拜大塔的時候,只見到處是朝聖者,南傳、北傳、藏傳佛教僧俗信眾,各有各的誦經禮拜方法,不論儀式、語言、服裝如何不同,大家都有一個共通點,就是要向釋迦牟尼佛表達至誠的尊敬,人人都是佛陀弟子,每一位來朝者都希望修學佛陀所教之法。

我們燃了一百零八盞燈供佛後,在金剛座旁,找了一處空位,虔誠念誦心經三遍,以表對釋迦牟尼佛的緬懷和感恩。正在誦經之際,一陣風吹來,吹落了很多菩提葉,只見周圍大眾,都珍惜的撿拾起來以做紀念。據說這棵菩提樹已是第四代,原有的被毀,現在這一棵是從錫蘭分枝回來再種的,也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,相當巨大。其母樹乃是阿育王之女僧伽密多從菩提伽耶 ─ 佛陀成道處之原菩提樹分枝,帶去錫蘭栽種,想不到多個世紀後,此樹又分枝回來。

正覺大塔比周邊的地低,據說,為了紀念佛陀的成道處,初時,阿育王安設金剛座,至西元四世紀時,錫蘭王又興建摩訶菩提寺。約十二、三世紀時,緬甸國王又建正覺大塔,高五十二公尺,以砂岩雕造而成。後來為避回軍的破壞,佛弟子們用土蓋覆保護。直到一八六一年,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‧康寧漢才重新發現大塔,並於一八七0年修復。到一九四五年印度獨立時,印度政府才正式承認菩提迦耶是佛教的聖地,並於一九五三年交給佛教管理。大塔的歷史變遷,造成了其地形內低外高的現象。追思過去護教的大德,特別是錫蘭的達摩波羅,非常令人感動和敬佩。

夜間的正覺大塔,仍有個人、群眾在露地誦經、打坐,很有平和寧靜的氣氛,只是一天下來大家都餓了,只得回旅館進餐休息。

宏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