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聖日記 (三)

清晨裡,涼風徐徐,非常舒服,由於台在小丘上,上面有些磚台,我們就決定把法器經文帶上去,在台上早課共修。果然上得台來,正好目睹日出於東山之上,紅紅的一個圓球,非常奪目。涼風、美景加上共修的法喜,人人都要留影以作紀念,顧不得我已在磚上盤坐了許久。

回到車上,重新出發。由於路程遠,我們在路邊停了多次,經過六七個鐘頭的行程,約下午兩點半抵達拘尸那城,此地是佛陀入滅的地方,各處來朝拜的人非常多。首先我們參觀了荼毘處的磚塔,此塔如覆缽形狀,相當大。接著參觀了兩所魏教授資助的學校後,再去佛陀最後飲水處的紀念堂參拜。以上兩處有人點香讓我們供佛,但供養後就要大家付錢。據導遊講,這些都是婆羅門外道,靠佛門討生活。

最後到了佛陀的涅槃處,只聞各種誦經聲不斷,處處都有穿著各種服飾的信徒在舍利塔周圍經行、打坐。有的出家師父更手持擴音器,帶大家禮佛唱誦。我們也在佛涅槃處誦經、靜坐。可能是內心專注虔誠,感受非常好。殿中的佛陀臥像,隨瞻仰者站在不同的位置,會發現佛的面部有圓寂、沈思、微笑等三種不同的神情。我自己觀察後,感覺確實如此。

三月十八日 星期二

今晨四點起床,早餐後,五點出發,目的地是吠舍離和王舍城,因為路程遠,所以大家也做了長途乘車的心理準備。印度的馬路實在顛簸,坐車時,不是上下震動就是左右搖擺,因此久坐是有些辛苦,想想司機從早到晚要在窄小、不平的路上開車,實在佩服和感謝。

約十點鐘,我們抵達吠舍離,參訪佛陀從此地出發走向拘尸那城的起點。據說當時佛陀身體不適,在此休息,想喝水,但沒有水源,不可思議的是,有一群猴子自動採蜜獻給佛陀,同時群猴一起用手掘土,挖出了泉水,供養佛陀。現時此水池比標準游泳池還大,地方政府作了一些修葺。最重要的是,此地有一座覆缽式的大磚塔和一根相當完整的阿育王石柱。柱頂坐了一隻獅子,面向東北,遙望佛陀前往的拘尸那城。中午的陽光非常熾熱,我在一座小塔上靜坐幾分鐘,感覺內心非常安適寧靜,幾乎不想下座。

中午借附近的錫蘭佛寺午餐後,再乘車直奔王舍城。到巴特那,經過恆河大橋,約四點半鐘,到達了那爛陀大學遺址。在一位博物館講說員的帶領下,我們在遺址上逐一參觀和了解。那爛陀大學是西元五世紀至九世紀間,得君王的護持,漸漸修成的一座佛教規模最大的最高學府。全盛時,有學僧一萬餘,教授兩千餘,藏書九百餘萬卷。以前看書時,猜想這數目可能有些誇大,但今日一參觀,才發現這是真實的歷史。在博物館中,把已發掘出來的部分測量了一下,總面積是長十五公里寬五公里,而且還在繼續發掘之中。這所空前也可能絕後的學府,在十二世紀時,受到回教嚴重破壞,變成廢墟,實在是人類建築,文化的損失。據講解人說,光是燒佛經,就連續燒了五個多月,無數法寶焚燬殆盡。

由於法顯、玄奘、義淨等大師曾在此留學,特別是玄奘大師在那蘭陀住錫了五年,最後不但把佛經帶回中國,更促進了中印文化的交流。為了緬懷大師,我們也進大師住過的僧寮細細參觀。

宏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