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江椰林僧

今年(0八年)十一月四日,我和香港的陸志華居士夫婦等,到緬甸南部的三角洲,探訪了當地的一些災民。

本年五月初,在中國四川發生大地震之前,一股熱帶風暴,名「納爾斯吉」,橫掃緬甸南部沿岸地區。伊洛瓦底江的出海口三角洲,更是災情嚴重。據星加坡聯合早報的報導,有十三萬人死亡,兩百四十萬人無家可歸,靠農業為生的居民,損失二十萬隻家畜,其中有十二萬頭是耕牛,農業設施少了三分之一。對一個貧困的地區來講,這場風災和海水倒灌所帶來的傷害,確實影響深遠,不易恢復。

我們抵達仰光後,當晚即與中華寺的宏通尼師商量賑災辦法,接著又得到觀音山從法法師的協助,我們決定到三角洲一個名「票蓬(Pyapon)」的城鎮,探訪災民。據說災難發生後,民間的救災工作,因政府的管制,確實有些困難,即使現在要去賑災,依規定,還是要申請許可。

由於路途遙遠,道路狀況不好,我們一早便開車出發,希望當日可以返回仰光。車子到了郊區,大部份時間,都是走在凹凸不平的碎石路上,偶爾經過村莊,才有比較平整的柏油路。經過三個多小時後,終於抵達「票蓬」。這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城鎮,由於地勢高,受災不太嚴重,大部份房屋尚算完整。找到一個餐廳,提早吃完午齋,我們再乘車到江邊停泊船隻處,會見烏班紐達米法師。他是底瑪底達佛寺的住持,現年四十五歲,是一位有慈悲心、又有魄力的緬甸僧人。他照顧著住在佛寺周圍的災民,透過他的努力,才能把外界的援助,帶進村落,因為那一座村莊,離票蓬有一個半小時的水上行程,必需乘小木船進去。

我們一行人,徒步走過滿是垃圾的街道。登上船後,馬達一啟動,小船就沿江逆流而上。緬僧與從法法師坐在船頭,我坐在中間,其他人各自隨意而坐。有時重量不平均,小船會有些偏斜,不過大家都非常鎮定,很快就適應下來。十一月的緬南,氣溫還是在攝氏三十二度左右,加上溫度高,驕陽照在身上,感到相當悶熱,所幸買了頂竹帽,尚能遮擋頭上的陽光。

三角洲的江口,水道縱橫,四通八達,只要有船,就能來去自如。江水流得非常平靜,有很多漁民就把船停在水面,撒網捕魚。兩岸更有許多養鴨人家,讓一群群的大鴨、小鴨在江上自由覓食。其實江水並不清澈,一片土黃顏色,但很多兩岸的居民就用這些江水洗澡、洗衣服。廣東人云:水流三尺清。或許流動中的水,真的會自動淨化。

船航行了一個半小時後,終於抵達底瑪底達佛寺,但望來望去,並不見佛寺的建築,只看到用塑膠布覆蓋著的一座棚子。原來佛寺的屋頂也被吹壞了,但由於房子的地基高,二樓佛殿也就成了災民們的避難所。至今,一有捐款進來,烏班紐達米法師還是先建民舍、學校,把佛殿的修建延後。正因為法師用這份心情照顧災民,所以獲得信眾由衷的敬重。

登上二樓佛殿,禮佛後,大家席地而坐,但見桌上擺滿了各種甜食、飲料。在此貧困之地,這些已經是很熱情的接待了。我喝了一些椰子水,果然暑氣消減不少。在乘船的時候,我發現兩岸的椰子樹大部份都保留了下來,沒有被風吹倒,也沒有被水拖走,它的韌性,穩住了自己。同時,也見有很多其他的大樹連根拔起,倒在岸邊。

與烏班紐達米法師交談後,我決定把兩萬美金的捐款,作如下分配:一萬元修造民房(可建五十棟民舍),三千元重修佛寺,二千元贊助一間小學的校舍。餘下五千,我依照一位居士所託,將其中的三千美金,請我弟弟姜慶昌,帶到中緬瓦城郊區的一座佛寺辦的眼科醫院,濟助有眼疾的僧眾。另有兩千美金則分別供養仰光巴罕區的幾座華僧道場。這一趟緬甸之行,主要就是來慰問這裡風災後的大眾。對我們德州佛教會信眾的捐助和關懷,我實在萬分感激,由於大家的發心,這裡的大眾,確實獲得了實質的援助。

在烏班紐達米法師的帶引下,我們參觀了兩所小學校舍,一所已在使用,有近百位學生。陸志華居士聞說教室不夠,需要擴建,也熱心表示願意贊助。另一所尚未建好的校舍,就用前面所提的兩千元來完成。這座村莊中間的主要小路,也是烏班紐達米法師修的,若不是用磚和水泥鋪在地上,下雨天時,村民往來就很不方便了。目睹法師的利生精神,使我看到了緬甸佛教的曙光。

我們在椰林間穿梭,探訪了一些村民後,住持法師指著遠處的一個荷花池說,那是村民原來用作儲飲用水的水池,但經海水倒灌進來後,這個水池的水已不能飲用,飲水需要另外處理。我們問為何不挖井呢?原來這裡近海,地下水也不宜飲用。可能是這裡的民眾已適應了大環境的種種狀況,身體的抵抗力也特別好,所以風災過後,雖然有些屍體的污染,但並沒有瘟疫發生。緬南三角洲也如當地人一樣,在經歷大破壞之後,由於土地肥沃,雨水充沛,樹木草地又已欣欣向榮,我幾乎看不到有風災、水災的痕跡。

約下午三點鐘,我們改乘另一艘更小的木船,還多接了一位到村裡教書的女老師,滿載了一船人,駛向票蓬。在來回的行程上,我默默地念佛,回向給所有罹難大眾,也祝福所有生還的村民,希望他們平安吉祥,不要再遇上任何災難。約晚間八點半,我們終於回到中華寺,結束了一日的行程。

自從母親往生後,加上佛教會事情忙,我已六年沒有到緬甸。這次回來一看,巴罕區的景物依舊,沒有絲毫改變,只有人是在不斷地老化。華人佛寺中的老師父們,很多位都已經往生,唯一還能拜見的,就是小南海的寬崇老師伯。老人家已九十餘歲,聲音仍然宏亮,只是視力不足,聽力不佳,談話時難以暢順交流。同時也看到了在好幾個道場中,又收了一班年輕小孩,有的出家,有的只是在寺裡讀書學習,將來有多少人會留在寺裡呢?實在無法預料。我的同學根亮法師講得好,再過些時,他就會是仰光華僧寺中,資格最老的了。現在是老的少,小的又太小,確實有些青黃不接。

此次去緬甸,雖然時日不多,但能再次參訪各處道場,問候大家,同時也向南部地區的災民,作了一些實質性的援助,同行的居士們,內心都非常高興。祝願緬國政治清明,風調雨順,佛法常興。

宏意